千年前的帝王与市井,祝勇新书在故宫解码宋代文化

千年前的帝王与市井,祝勇新书在故宫解码宋代文化

doushuowscaishen 2025-01-13 装修窍门 1 次浏览 0个评论

1月12日晚,著名文化学者、作家祝勇“微观故宫系列”新作——《在故宫寻找宋徽宗》《在故宫解密〈清明上河图〉》在知名读书博主赵健的直播间首发。

对谈中,祝勇对两本书的灵感缘由、创作过程、写作细节等进行了介绍,以独特的“微观史”视角,带领读者走进故宫的收藏宝库,解读千年前的艺术与人生密码。透过直播镜头,赵健则向读者展示了书中的精美配图,不仅有画作的局部图,也有长拉页来展示画作。

千年前的帝王与市井,祝勇新书在故宫解码宋代文化千年前的帝王与市井,祝勇新书在故宫解码宋代文化

祝勇带新作《在故宫寻找宋徽宗》《在故宫解密〈清明上河图〉》做客赵健直播间

“微观故宫系列”是故宫研究员、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祝勇的开创性尝试,他试图从细节出发,探寻这座凝结了千年文明的宫殿的历史真相,解读其间的文化密码。

继2024年热销的《故宫建筑之美》,这次的两部新作以故宫珍藏的书画为切入点,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探索。两本新作虽各自独立,却又巧妙交织:在寻找宋徽宗的故事里,画师张择端是个微不足道的配角;而在解密《清明上河图》时,那位艺术天才皇帝又退居幕后,成为《清明上河图》流转过程中的背景。两条看似平行的叙事线索,最终编织出一幅完整的宋代朝野文化图景。

由“招鹤”神通,看一个皇帝的笔墨江山

赵佶,这位被后人称为“诸事皆能,独不能为君”的宋朝皇帝,是《在故宫寻找宋徽宗》的主角。宋徽宗在位初期政治清明,后期朝政一落千丈,国亡被俘,受折磨而死,终年仅54岁。他热爱画花鸟画,自成“院体”,自创一种书法字体,被后人称为“瘦金体”,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。

千年前的帝王与市井,祝勇新书在故宫解码宋代文化

《在故宫寻找宋徽宗》书封

祝勇并未将这本书写成一部传统的历史传记,而是聚焦于宋徽宗的艺术世界,通过故宫收藏的《听琴图》《芙蓉锦鸡图》《祥龙石图》《雪江归棹图》《闰中秋月诗帖》《夏日诗帖》等传世名作,带领读者走进宋徽宗的内心深处——宫殿与园林、现实与虚幻、理性与非理性,两个世界在赵佶的内心里始终在纠缠、撞击、搏斗,使他处于严重的人格分裂之中。“他在山水、园林、纸页上得到的舒畅自由,后来在人生中完全失去了。或者说,正是他前期的自由,为后期的不自由埋下了伏笔。”

通过解读故宫收藏的赵氏传世名作,作者还揭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:宋徽宗的创作充满了“包装”的动机:《雪江归棹图》的“棹”音同“赵”,以此来宣示天下归于一统;通过《听琴图》来塑造自己道骨仙风、品行纯洁的风雅文人形象;通过《文会图》来标榜朝廷人才皆入彀中的成就;通过《瑞鹤图》《祥龙石图》来描绘祥瑞和顺的政治图景。山水、人物、花鸟,诸种绘画形式,都被他赋予了鲜明的政治隐喻功能,共同构建了理想化的自我形象,也构建出理想化的王朝形象。在宋徽宗手里,绘画的纪实与隐喻达成了完美的统一。

千年前的帝王与市井,祝勇新书在故宫解码宋代文化

《听琴图》 赵佶 宋 故宫博物院藏(图源三联书店公号文章)

《瑞鹤图》是赵佶难得的诗、书、画具为上乘的书画珍品。在祝勇看来,画中的景象不只是徽宗一人所见,全体汴京人民都可以做证。显然,这样的场景不是他虚构出来的。从祥瑞的角度解释,肯定是行不通的,还会有什么其他的解释吗?在参详了明代道士邵元节的《赐号太和先生相赞》后,他才恍然大悟。

千年前的帝王与市井,祝勇新书在故宫解码宋代文化

《瑞鹤图》赵佶 宋 辽宁省博物馆藏(图源三联书店公号文章)

《相赞》收有 26 幅版画,每幅版画配一篇赞文,图文并茂地歌颂道士邵元节的种种“特异异能”,如祷雨、祈雪、开晴等。诸般“异能”中,“招鹤”是至关重要的一种。在道教斋醮的仪式上,如果道士能招来仙鹤,就说明这位道士法术灵验,道术高超。而邵元节,正是位“招鹤”的能手。

原来,“招鹤”之能的秘密就在斋醮开坛的香里。道教斋醮的开坛,必先烧香。香有很多种,有百和香、沉香、龙涎香等,降真香为其中品位最高者。道教认为降真香是祀天帝的灵香,因此可以上达天帝之灵所。邵元节正是在醮坛上用降真香拌和其他杂香,烧烟直达上天,才招来仙鹤,降临醮坛。“而用降真香招引仙鹤并非邵元节的发明,元代甚或在更早的宋代,以降真香招引仙鹤,已不是什么新鲜的把戏。曾经做过苏东坡书童的林灵素,后来成为宋徽宗宠溺的道士,他就是招鹤高手之一。如是,当上元之夜,在皇帝登上宣德门与民同乐的一刻招来仙鹤,对于道士来说并非难事。”祝勇说。

《清明上河图》,繁华盛景背后的秘密

如果说《在故宫寻找宋徽宗》是对一位皇帝艺术世界的孜孜探寻,那么《在故宫解密〈清明上河图〉》则是对一幅传世名画的深度解读。世传以《清明上河图》为名的画卷有 40 余本,真本只有一卷,就是故宫博物院藏北宋张择端《清明上河图》卷。在故宫博物院180余万件文物藏品中,《清明上河图》也是争议最多的一件。自古至今,对《清明上河图》的诠释莫衷一是,从未形成过定论。

千年前的帝王与市井,祝勇新书在故宫解码宋代文化

清明上河图(局部) 张择端 宋故宫博物院藏(图源 三联书店公号文章)

如学者李冬君所说:“《清明上河图》作为十大传世名画,早已不是一轴‘界画’所能定义的,千年来,它还承载了除绘画之外的历史的、政治的、道德的、社会的叙事功能。”

祝勇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观点:这幅画并非仅仅描绘“清明时节”,而是融合了春夏秋冬四时的景象。通常认为,《清明上河图》所绘的自然是清明时分,但问题是长卷中有许多细节并非来自清明节,而是指向其他时节。祝勇通过对画卷细节的分析,结合古代中国的“循环时间观”,将《清明上河图》解读为一卷含纳了冬、春、夏三季的景象,并依此推断缺失的部分,当为秋景。

作者认为:“《清明上河图》是一部含纳了春夏秋冬四时(古人不说‘四季’,只说‘四时’)的画卷,有如《诗经》里的《七月》诗,‘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……’,伴随着时令季节的推进,排布出人世间的沧桑与繁华。”“假若我们把《清明上河图》卷首和(已消失的)卷尾连接起来,就会形成一个闭环,像一圈完整的年轮,让汴京城的春夏秋冬运转轮回,永无止境。”

关于此图的绘制时间,祝勇也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观点的看法。根据宋徽宗在画上所题的“清明上河图”五字,以及加盖的印章,学界通常认定它绘制于宋徽宗时期。但祝勇认为:《清明上河图》的风格与宋徽宗的喜好不符,作者更不大可能以它来进呈给皇帝,向他进谏。从绘画的风格与时代背景来看,它大概率是产生于宋神宗年代并进入内府,同时与王安石变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到了宋徽宗时期,宋徽宗把它赏赐给了对自己登上皇位有恩的向氏家族,从而由内府流入民间,这才开启了这幅旷世之作在人间的传奇旅程。

千年前的帝王与市井,祝勇新书在故宫解码宋代文化

《在故宫解密〈清明上河图〉》书封

在祝勇看来,《清明上河图》里最明显的地标,就是东西横亘的那条大河——“清明上河图”五个字中,关键字就是“河”字。那是汴京的生命之河——汴河,汴京城的珠帘十里、箫鼓楼台、车马喧闹、升平风物,全仰赖这条大河。而《清明上河图》本身就是一条大河,河道宽广,水浪翻卷,层层推动,奔腾不息,拥有着容纳社会、历史内容的丰沛容量,因此专家们在面对这幅画卷的时候,要动用政治史、军事史、美术史、城市史、建筑史、桥梁史、船舶史、漕运史、经济史、气候史、医药卫生史等知识武器,火力交叉,协同作战,才有可能读懂。“《清明上河图》是一个无比复杂的文本,对《清明上河图》的解读不是一个人的事,甚至不是一代人的事,就像我们面对《红楼梦》时一样。”

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夏犹清装饰公司,本文标题:《千年前的帝王与市井,祝勇新书在故宫解码宋代文化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验证码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1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